网站首页 中心简介 行业动态 珠宝常识 珠宝展示 证书查询 法律法规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证书查询
证 书 号:
  
锟斤拷锟斤拷选锟斤拷  
中国互联网寻根
   对于一个人,没有了“中枢神经”,便是一个植物人;对于一棵树,没有了“根”,必成枯竭之势。对于中国互联网,这两种形容意味着什么?

    10年,是足够培养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时间跨度。不经意间,我们突然发现,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在感受互联网带来的无穷魅力之时,人们也开始为一些天然造就的习惯选择担忧。开放、便捷、互动,互联网鲜明个性直接催生的是国家信息安全、个人私密保护等等紧要课题。

    事实上,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的对手恰恰是自己业已养成的习惯:比如,你的网络之家扎根何处?比如,你的网络身份是.com还是.cn?(李泽旭)

  飞将“出塞”

    从“坐等别人上门”到“用市场手段推广”,在推广国家域名应用,以保障网络安全和推动网络经济的明确目标面前,曾经的困惑、“官商”的质疑显得异常苍白。

    撰稿/张 静(记者)

    4年前的某一天,新浪突然不能访问了。这对很多人而言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时任新浪总裁的汪延一定记忆犹新。

    原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域名中央数据库刚进行了一次例行的数据更新,部分数据格式在更新过程中发生异常,其中就包括知名的门户网站新浪。中心紧急修改了新浪的域名数据后,访问才得以通畅。

    汪延一大早电话打到了中心主任毛伟处,连说了几个没想到:“新浪的访问竟然跟您这有关!”当时互联网精英对域名系统的重要性也不甚了解。

    如果说骨干网是骨骼,网络应用是血肉,保障互联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之一——域名系统,便是互联网的中枢神经。我们要访问一台互联网上的服务器,最终必须通过IP地址来实现。由于IP地址全是数字,为了便于用户记忆引进了域名。域名解析则是将域名重新转换为IP地址的过程。然而反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十余年,“骨肉”引人眼球,“神经”却隐秘不闻,互联网基础设施工作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当众人习惯为那些互联网造就的数字英雄欢呼时,无论如何不应该忘记那些造就中国互联网的幕后英雄们。

  史前英雄传

    谈起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初衷,知情人笑言完全属于歪打正着。

    “当年为了给科学家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我们便想买一台大型计算机,把中科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一个局域网(中关村教育科技示范网)来共享这台计算机。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1993年三家局域网基本实现互联。没想到去国外买大型计算机,人家不卖——当时美国和欧洲有禁止对华销售计算机的法令。网都建了,总不能闲着不用吧。我们想和国外共享一些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需要连根线出去,就这样连入了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奠基人之一、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钱华林研究员告诉《新民周刊》。

    事实上当时科研人员想连入互联网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过去科研成果出来以后往往会马上邮寄给世界同行预印件,因为要等到半年以后才能在杂志上发表。但有了互联网之后,国外同行一有成果都上网了,谁还会再寄预印件呢?长此以往中国的科学界就会变成信息孤岛。

    中国互联网的“幕后英雄”开始了一轮新的“游说”。钱华林回忆:“当时是美国不同意我们连入互联网,总是担心我们有什么军事目的或政治目的。好在很多国外的科学家都帮助中国呼吁,不断给白宫写信。最让我感动的是美国某大学一位系主任,专程从家乡赶到旧金山,陪着我们去找一些资深互联网专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员。”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终于开通,正式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第77位成员。

    钱华林说:“64K的信道,今天看来速度非常低,我们现在是27个G。但是当时争取到这个连接非常不容易,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全世界一共有13个根服务器,负责指向200多个国家顶级域(如CN)和十几个通用顶级域(如com)。当时要把国家域放到根里面启用,需要各国自己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IC)发出请求。”

    而早在网络开通前的1990年,钱华林便想申请中国国家顶级域名,让中国的网络拥有自己的身份标志。但当他到美国的域名注册机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IC)去预约时,却发现.CN域名已经被一个叫T.B.Qian的人注册了。T.B.Qian就是钱天白,后来,钱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联络官,而钱华林是技术联络官。这便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有名的“二钱”。

    钱华林说:“这时候域名资源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国必须拥有国家顶级域名.CN域名才能真正在国际互联网上共享信息。”而当时中国的CN域名根服务器一直放在德国卡尔斯鲁大学,域名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互联网上国家的主权。从国家信息化战略考虑,我国不能把自己的国家域名的顶级服务器放在国外。

    1994年5月21日,CN的根服务器“搬”回了中国,从而结束了我国顶级域名服务器由国外代管的历史,而之后CNNIC进行域名体系拓宽和坚实,便建立在这一基础性铺垫之上。对于域名这一中国互联网最基础的设施,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应该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重写一笔。

    草创困惑

    .CN域名服务器落户后便由中科院“临时托管”。当天中科院便完成了.CN服务器的设置,并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和维护工作。

    那时互联网开始出现有害信息,人们惊呼洪水猛兽来了,引发了一场关于“先发展,后整顿”还是“先整顿,后发展”的大讨论。1995年,国家有关部门一度决定放慢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直到1996年6月,刚刚成立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深入调研,才一锤定音:发展中国互联网事业利大于弊。

    1997年4月,第一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会上提出要按照国际惯例,组建一个互联网信息中心来管理中国的顶级域.CN。

    “国家准备要设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时,得到了中科院的大力支持。当时周光召院长讲,中科院就是服务于社会的,中科院愿意给人给钱,给启动经费,承担起这个国家责任。再加上中科院已经有了工作基础,国家便正式授权中科院成立中心运行CN顶级域名,负责国家域名注册管理。”毛伟回忆说。

    1997年6月3日,中心在中科院软件园宣布成立:7个人、一间办公室、满地电线。

    “七元老”中负责技术的孙国念指着窗外一排老楼说:“那就是‘中国互联网的中枢’,我们当时在三楼一上楼梯西面那个大房间办公。只有一台服务器,和台式机的主机箱差不多大,性能比现在的办公电脑还差,刚开始中国.CN下的互联网域名数量只有几个,一直到1997年中心挂牌时才有一千来个。”

    当时这里的工作就是“坐等别人上门”。“都是别人打电话来咨询我们域名怎么注册。我记得曾经在会议室办过培训班,给大家讲解域名是什么,有兴趣的都可以来听。基本上来的都是中科院的机构,那时候有条件联网的就是各个院所。 .CN域名绝大部分都在ac.CN下面,ac代表科技界。”

    另一位元老冯京辉说在那个对域名一无所知的年代,他们甚至无偿地帮助过一些大企业注册.com域名。“很多人都不知道域名怎么申请,到哪里申请。企业即使注册了,钱都不知道往哪儿汇。”

    如同互联网的发展史,在跌跌撞撞中向前迈进,对于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的CNNIC来说,照样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史,在草创阶段,它也有些困惑。

  掀动第一次高潮

    助理主任刘志江说,我们在200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CNNIC的真正职责是管理域名。对老网民而言,我们给他们最初和最不可磨灭的印象是它的另一个身份:调查、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权威机构。

    1997年中国互联网站点数与2007年对比是1500:843000

    1997年中国.CN下的互联网域名数量与2007年对比是4066:1800000

    1997年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与2007年对比是25.4MB:256696MB

    ……

    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让数据说话,中国互联网最早的记录者便是CNNIC。

    但在1997年CNNIC第一次展开调查的时候,回收的调查问卷仅为1800余份,鲜有问津者。2000年才是CNNIC的分水岭。那年CNNIC回收的调查问卷已经达到了363538份,增长了200多倍。CNNIC开始从一个不太受人关注的小不点儿到频繁地在媒体上曝光,《统计报告》的发布一度成为观察国内网络发展的第一“风向标”。

    正如刘志江所说:“那时中国互联网也就这么点大事。”然而把《统计报告》变得“洛阳纸贵”、将业界和媒体搅动得倾巢而出的,却是每次附在报告后面的那个小尾巴:网站排名。

    “那时候中文网站很少,刚刚上网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哪些好网站可以访问。我们做统计调查的时候便在问卷后增加了一个问题:‘最常上的网站是哪几个?’主要目的是给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网站。藉此便可以向网民推荐一些优秀的中文网站。”信息服务部主任王恩海说。

    CNNIC确实实现了初衷。“网易连续两次在CNNIC排名第一,还跑到我们楼里召集记者搞了一个发布会。这是网易第一次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直到现在还有人介绍自己说多少次在CNNIC网站排名中排第几。那个时候还有很多风险投资是通过我们的排名获得信息,选择投资对象。”

    根据调查,1999年1月,雅虎还是中国网民的首选浏览网站,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两个月后,新浪已经高居CNNIC的网站排名榜之首,雅虎被落在三大门户之后。当时负责和雅虎总部沟通的周磊清楚地记得,一个跟自己是哥们的客户很直接地告诉他:如果现在要在两个网站上登广告,第一个肯定是新浪,另一个则在搜狐或者雅虎中挑一个。

    在网络泡沫最膨胀的日子里,CNNIC的排名甚至被当作是去纳斯达克的入场券。有人直接打电话冲毛伟表示不满:“你给我排到20多位,我怎么和人家谈融资的事情?”

    在新经济的第一次浪潮中,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众网站除了“眼球”还是“眼球”,众网站不惜打得头破血流去挤“排名”的独木桥。拉选票送大礼已经不稀罕了,那封著名的“丁磊致广大网友的一封信”也起不到多少“暗战”的效果。还是复旦大学的一则招聘启事泄漏了“天机”:“电脑资料输入,2元/份,3分钟输完一份。要求:拨号上网用户,工作时间:6月3日、4日。”

    “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限制IP,需要身份认证等等,大概能剔掉90%多这种作弊的信息,调查的结果应该符合实际情况。”

    刘志江认为:“2001年我们就把它停掉了,不是技术实力问题,而是行业发展问题。一是觉得推荐优秀网站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连续几年的推荐,一大批优秀的中文网站已经被老百姓认知认可。二是觉得这些刚刚站立起来的网站,急需的是尽快找到长期发展的模式,网站调查排名已经太让他们疲于奔命啦。”

    业界公认,这样的网站排名撬动了互联网早期应用,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第一次高潮。

    “曲终人散”,有一位网友特地发帖“缅怀”:“我多怀念CINNIC那阵熙熙攘攘、吵吵闹闹的网站拉选票的情景。我多怀念CINNIC那阵网站狂发垃圾邮件,拼命争取网民好感的闹剧。我多怀念这些CINNIC网站评选的八卦新闻就像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彩排的小道消息一样受人欢迎……那时感觉才是网民的节日。”

    收复失地

    “至今还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恢复网站排名,也有人替我们惋惜那个做完了研发就没有下文的搜索引擎,但我们认为CNNIC存在的根基是CN域名。应该专注于互联网地址,从基础层面推动互联网发展。”

    记者在信息中心办公室看到一幅照片:一武生身披大靠,背插四面旗,威风凛凛一枪挑向对方,下面正是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N一直与.COM域名竞争激烈。

    由于历史原因,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都在美国。长期以来其他国家的运营商都要被迫接受美国制定的霸王条款,不但要承担从本土到美国的所有电路费用,还要向美国支付高昂的网络接入费,但同样承载美方转接业务的国外运营商却得不到美国的费用支付。

    曾任国际互联网地址分配组织ICANN理事的钱华林研究员说,“如果我们仍旧依赖美国管理的COM域名,每次访问网站都到美国进行解析,那我们永远无法赢得自己在世界互联网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CN的推广一度处于劣势。

    “刚开始我们的思路还比较局限,觉得官方机构采用市场商业的手段去推广形象不是很好。2000年之前国内注册的.COM域名和.CN的占有比例相差也不是太多,但2000年随着网络概念的普及,特别是网络泡沫的鼓吹,COM域名猛涨,一下五六倍于CN域名。那时候我们想清楚了,市场经济下,像域名注册这样的公共服务也不能靠行政命令,还是要用优质的服务来赢得用户,用市场手段来推广。”刘志江坦言。

    “大部分人都是科研人员,很少知道如何去推广。面对落后,2003年、2004年,我们经过内部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最后明确了两点:第一是CNNIC的使命和责任;第二是如何完成使命和责任。当时我们做了一本宣传册,在一间小屋里最终确定了一句话:CNNIC要做中国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行者。这是第一次明确表达CNNIC在整个国家、整个信息社会中的定位。对如何实现这个职责,大家统一了思想:必须借鉴市场手段。”

    由于互联网发展伊始.COM域名先入为主的优势和观念,CNNIC如何收回失地?

    首先是调整政策。在信息产业部支持下,我国域名管理办法在2002年底进行了重新修订,简化了域名注册手续,实现联机注册;开放域名资源,允许在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域名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为CN域名发展在政策上松了绑。

    在服务体制上,也进行了大幅改革。首次在域名注册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CNNIC作为CN域名的注册管理机构,不再直接面对最终用户提供CN域名注册相关服务,域名注册服务将转由CNNIC认证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承担。几十家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通过彼此竞争,不断提高服务,降低价格。

    CNNIC推动以万网等的民间商业化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改CN域名原先古板、严肃的传统业务风格,充分运用自身娴熟的商业技巧,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渠道支持、产品推广等市场营销力量,将其包装成为活泼、贴切、充满消费诱惑力的大众化网络消费商品,才促进了CN域名注册量整体上升的宏观效益。

    为加强市场竞争力度,CNNIC近些年在内部架构上也进行了变革。除继续加强技术部和客户服务部外,新成立注册管理部和市场推广部,积极开展国家域名的宣传和推广。

    2007年,CN域名的注册量历史性地达到了180万,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国家域名。在多方保驾护航下,政府网站带头加强域名使用规范,省级政府网站域名有97%规范使用CN域名;国企500强集体启用CN域名;去年北京2008奥运会正式启用beijing2008.CN主域名,……根据权威统计,中国20个主流行业中,有80%的企业启用了CN域名。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国家域名.CN正面临着实现质变的重要关口。求得突破的要害在哪里?业内专家一语道破:更多的网民应用。2007年3月7日晚上,上海网友SEO一打开QQ,便连跳出N条信息:CN域名降价了;CN域名1元就搞定;CN域名一元一个……问了几个淘宝的商家得知,早上10点“白菜价”促销便开始了。SEO一口气注册了五个.cn:.com.cn、.net.cn、.org.cn、.sh.cn。

    在一般人眼中,域名似乎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专利”,个人去申请是一个“无用武之处”。但随着互联网从1.0跨越到2.0,域名的应用模式也开始破冰个人化、多元化门槛。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拥有1.37亿网民,博客用户高达1750万,有很多博客用户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

    刘志江介绍说,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孩子在出生时,就可以拥有一个伴随终生的域名;德国的多数中小学生也都拥有自己的域名,但中国孩子的网络身份认证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早在去年,CN域名的各大注册商已经通过简化应用技术的方式,降低了CN域名应用的技术门槛。

    今年在信产部、国信办、国新办、中科院等部门的支持下,中心启动了“CN域名一元体验活动暨国家域名腾飞行动”,开创了世界域名价格的历史新低。

    “众多的网民将是这场活动最大的受益者。毕竟在一年的时间内,网民几乎不必付出就能体验CN域名的应用。‘零门槛’体验也向青少年儿童群体敞开了无障碍应用互联网的大门。”一位长期从事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专家认为。

    从“坐等别人上门”到“用市场手段推广”,十年摸索,CNNIC思路已然清晰。在推广国家域名应用,以保障网络安全和推动网络经济的明确目标面前,曾经的困惑、“官商”的质疑显得异常苍白。

    “中枢神经”十年脉动

    对于一个人,没有了“中枢神经”,便是一个植物人;对于一棵树,没有了“根”,必成枯竭之势。对于中国互联网,这两种形容意味着什么?

  撰稿/李泽旭(记者)

    5月的一个下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国家域名系统中央机房。

    三四米高的解析服务器昂然挺立,服务器上指示灯如脉搏般跳动。

    “不要小看这些闪烁的指示灯,牵系的可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中枢神经。”如果不是中心主任毛伟的提醒,我们根本看不出这栋不起眼的红色小楼里藏着如此重量级的“大家伙”。

    “中枢神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这个“大家伙”为何鲜有耳闻? “中枢神经”的道路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阳光灿烂的下午,毛伟给我们讲述了CNNIC的十年脉动,让这多重承载之谜逐渐清澈。“于无声处听惊雷”,静谧背后,我们看到互联网十年的风起云涌。

  一场绕不过的PK

    新民周刊:我们常把CN域名系统叫做中国互联网的“中枢神经”和“根”。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两种比喻是基于什么样的来由?

    毛伟:很多人觉得CNNIC“深不可测”。其实我们做的事情,非常专注,就是要为中国互联网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大家每天上网看新闻、发邮件、聊天,这些千姿百态的网络应用其实都建立在一个由IP地址、域名组成的地址资源的基础平台上,CNNIC就是要维护和管理好这个地址平台。

    不过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而网民理解起来比较难,于是我们就打了这两个比喻。“中枢神经”是这么回事:如果将互联网比作一个人,各种各样的网站和网络应用好像人的肌肉和皮肤,数据通信线路及硬件设备则是人的骨骼,域名系统这些网络地址资源就好比人的中枢神经。根的比喻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中国互联网比作一棵树,则域名基础平台是根,而网络应用是叶,网站、即时通信这些茂盛的“叶”,都必须要地址资源的“根”的支撑,才能枝繁叶茂的。

    新民周刊:说到网络之根,网民马上想到COM,而CNNIC十年来专注于打造中国的网络根基——CN域名,和COM的PK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问题。

    毛伟:刚才你到我们办公区看到一张照片,是去年CNNIC员工自己演的一个节目:一个挂CN旗的小生战胜了挂COM旗的老生。这表明了我们的信念,CN域名要超越COM域名成为中国主流域名,中国的互联网要用中国自己的基础平台。

    这场竞争其实是一场非常艰难的国际竞争。因为这个竞争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海关,没有可以提供保护的贸易壁垒,是一场直接的对抗。而且COM域名在中国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问题,很多人在心理上把域名等同于COM,不明白CNNIC大力推广CN国家域名的原因。虽然COM赢了先机,但我们相信CN还有机会,因为我们有主场作战的地利。

    2006年底台湾地震海缆中断的时候,CNNIC的客服电话被打爆了,无数网民问我们为什么我上不了MSN,为什么登陆不了这个网站,那个网站?CNNIC实际上已成为网民心中的中国域名体系的管理者,但网民却不知道CNNIC只管理CN域名,COM域名由美国管理,一旦出现问题,CNNIC无法解决。而如果网站采用的是CN域名,在国内访问我们可以保障。

    这样给网民解释的时候,我们深感危机,如果中国互联网产生普遍的COM域名依赖,后果不堪设想。CNNIC一直要积极参与这个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摆脱历史造成的这种依赖,争取到互联网基础平台的主导权。只有在根基上有了主导权,中国互联网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中国”的。

  “这是历史的选择”

    1997年6月3日悄然成立的CNNIC,在随后的十年里,它是“中枢神经”,它是“网络之根”,担负中国互联网全盘运行的基础保证,却在网民的视野中缺失。网络英雄风云际会的时代,CNNIC似乎像个隐者,不留痕迹。这种“无名”,其实是一种历史选择,是职责带来的深沉。

    新民周刊:1997年,你为张朝阳注册了搜狐的域名,如今搜狐风云四起,开门的CNNIC却知者寥寥,很多人叫CNNIC“无名英雄”,你怎么看这种“无名”?

    毛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年,有两条线在并生发展:一条是互联网应用,网站创业热潮、风险投资泡沫、劫后重生,这是一条沸沸扬扬的显形发展脉络,特别吸引眼球;另一条便是隐性的根性脉络,也就是互联网地址资源基础平台的发展。我们给张朝阳注册域名,实际上是在基础平台上为网络应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这扇门,门里的风景才有人观赏,这是一个基础保障,这是一种推动力。一般都是引力在台前,推力在幕后。CNNIC更多承担的是幕后的推力。

    对于网民,所有的网上行为实际上都是网络应用的一次直接实现,感同身受,自然关注。而基础设施和网民中间相隔应用这一环节,“无名”是情理中的事情,如果从“人气”来判断,CNNIC确实显得有些“寂寞”。就像刚才我们讲的,CNNIC是中国互联网之根,其实你想想,看一棵树,如果它枝繁叶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家都会跑到大树底下乘凉,一般不会去想根的问题,深究下去,才会了解根深才能叶茂的道理。

    新民周刊:1997年成立的时候,也是这样低调吗?当时是什么情景?

    毛伟:1997年我们成立的时候,在中科院的一个小楼里,才“七八个人,两三条枪”,知道的人更少。不过CNNIC的“助产士”都是元老级的互联网奠基人,胡启恒院士、钱华林研究员这些将中国接入互联网的幕后英雄成为CNNIC成立的直接推手。另一个推手是历史发展潮流,中国互联网走到1997年的时候,国务院在深圳召开第一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事关国家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安全,急需一个国内专业机构来运行和管理,CNNIC应运而生,这是历史的选择。

    “摸着石头过河”

    新民周刊:3月的时候,CNNIC启动了“1元CN域名”计划,影响很大,当年的“无名英雄”被推到幕前,基础设施管理的“中枢神经”为何还要参与市场推广?

    毛伟: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市场推广,是CNNIC十年“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来的一条路。2000年前,我们专注在技术上,保障这一基础平台的正常运行,后来发现在CN域名落后COM域名的劣势下,如果CNNIC只专注技术而不进行主动推广,国家域名的应用将很难改变这种颓势,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网络安全、网络应用都将是一句空话。2000年,我们完成了这样的思想解放:市场手段并非企业独享,公共服务机构也需要市场手段。

    对于公共服务机构,同样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谈公共服务只是无本之木,无从谈起。CNNIC采取一系列市场措施,无非是把大而化之的关于基础平台的意义,分解成具体而微的用户服务上,借鉴市场化手段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组织的使命。

    新民周刊:十年是一个时代,站在十年的拐点上,CNNIC的下一个十年会朝什么方向走?

    毛伟:做世界一流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在这一目标奋进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保证:保证“网络根基”的健壮;保证健壮的“网络根基”建立在中国平台之上;保证健壮的建立在中国平台之上的下一代“网络根基”能依然为我们掌控!

  “把根留住”

    中国是一个互联网大国,但不是一个互联网强国。这就意味着中国也必须在信息社会中抢占自己的主导权。

    撰稿/李泽旭(记者)

    在信息、物质和能源三者成为当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时,信息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信息安全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控制环节。在网络已成为必需的现在,网络信息安全正是关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国家信息安全的核心,成为左右国家政治命脉、经济发展、军事强弱和文化复兴的关键因素。

    谁控制了网络,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拥有世界。

    伊拉克“失踪”

    2002年,美国与伊拉克交恶,一个与其后真刀真枪的血腥战斗场面同样震撼人们神经的事件发生在互联网上。2002年,美国政府冻结伊拉克的国家顶级域名.iq域名,解析被终止,伊拉克在互联网世界“消失”。

    伊拉克是如何从网上“消失”的?5月17日,在负责中国国家域名CN域名解析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助理主任刘志江向《新民周刊》记者作了一个详细分析,“我们在输入某个域名——例如新浪域名‘www.sina.com.cn’时,实际上在‘.cn’之后还有一个隐藏的层次,它的代表符号是‘.’,完整的域名应该是‘www.sina.com.cn.’,不输入这个‘.’,系统也会自动加上。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根,根的作用是负责指向各个国家顶级域名或者通用域名。根的作用很关键,因为域名解析是层级的,如果一个用户的服务器发起了一个域名请求——如‘www.sina.com.cn’,第一步先会到根服务器那里去‘问’‘.cn’在哪儿?根据根服务器的指示再去‘问’‘.cn’服务器知不知道‘.com.cn’在哪儿。‘.com.cn’的服务器再会告诉‘sina.com.cn’在哪儿。这样一级一级往下找,最终完成对域名‘www.sina.com.cn’的解析才能登陆新浪的网页。如果将互联网比作一个人,那么各种各样的网站和网络应用好像人的肌肉和皮肤,数据通信线路及硬件设备则是人的骨骼,而域名解析系统就好比人的中枢神经。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出了问题,人就变成了没有知觉的植物人。

    “当美国掐断对伊拉克国家顶级域名‘.iq’的解析,所有对以‘.iq’为域名的访问所需的域名解析全部从根上中断,伊拉克自然就在互联网世界‘消失’了。这样伊拉克人上网,就基本上依赖美国管理的COM域名。对此感兴趣的机构,就能跟踪伊拉克人访问这些COM域名网站的信息,通过分析其访问行为、访问者的分布情况、访问量的统计等信息,能得到非常有价值的舆情导向等情报。”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曾经说:中国是一个互联网大国,但不是一个互联网强国。这就意味着中国也必须在信息社会中抢占自己的主导权。

    域名解析让互联网命悬一线,中国在这场主动权的争夺中,第一仗便是争夺域名解析和管理的主动权,CNNIC正是这一仗的领军人物。作为中国的域名管理机构,CNNIC为这一仗做了几个大动作:CNNIC成立前,史前英雄们将CN域名服务器从德国搬回中国,这是掌握国家域名主导权的前提;2003年,CNNIC开始探索出思路,以市场手段推广CN域名,拓宽国家域名应用,让中国互联网建立在中国平台上;2006年,CNNIC开通五大顶级节点,实行备灾管理,这是保障网络之根安全的基石。只要网站应用的是CN域名,就算全部国际线路中断,CNNIC也有应急措施保障其解析。

  光缆断裂之痛

    2006年12月27日,对于众多网民而言是一个灾难性的日子,由于受12月26日20时26分至27日12时台湾南部海域多次强烈地震影响,至少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断裂,造成国内网民访问国外网站故障。

    由于无法正常访问国际网站,一些与国际域名相关的业务也暂时无法受理。其中包括注册、续费、信息修改等国际域名业务都暂停办理。这导致中国的.com域名注册者到期的域名无法正常续费,国内注册者约有9000多个.com域名被非正常删除。大量企业丢失的.com域名已经被海外域名投资人抢注。

    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域名解析被中断。专家解释,中国网民访问.com等境外域名时,大量仍需要绕道国外进行解析,中美海底光缆断裂后,便发生解析通路问题。

    事实上,中国海底光缆发生故障已不是第一次:2001年2月9日,中美海底光缆就曾被渔船走锚钩断,造成了通信中断,使大量.com域名无法访问,经抢修于2月22日恢复。这次台湾地震事故的发生更加重了.com域名的不安全因素,引发人们的思考。

    在这次事故中,由我国自主管理的.cn域名由于在境内完成解析,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得.cn域名受到了舆论的极大关注,在关注品牌保护和域名价值的同时,人们开始从国家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待.cn域名。

    胡启恒院士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出于对互联网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我提议把负责中国顶级域名.cn注册和运行管理的CNNIC纳入国家应急安全体系。这样的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国家就可以把已纳入应急体系的部分用特殊措施保护起来,否则,如果.cn数据库遭到攻击,互联网将不能运行。”

    据胡启恒介绍,世界其他国家已经纷纷建立了各自的互联网应急安全体系。在美国,虽然负责.com域名运行管理的VeriSign(威瑞信)公司只是一个商业公司,但也被美国政府纳入了国家应急安全体系。一旦出现问题,美国政府可以立刻采取相应办法进行有效控制。据悉,我国有关部门也在考虑将CNNIC纳入国家应急安全体系,胡启恒希望这一进程能更快推进。

    除了应付地震等突发事件外,胡启恒院士表示,重要单位网站的域名不在.cn下注册,将对我国信息安全构成重大隐患。从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我国的网站,特别是政府、新闻、金融、证券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网站,都注册、使用.cn域名。如果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网站注册了国外管理的域名,那么,我国网民的注册信息,以及对这些网站的访问行为、访问者的分布情况、访问量的统计和分布等关乎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活动的敏感信息,都很容易被国外对此感兴趣的机构得到,并进行跟踪分解,这不利于国家信息安全的维护。

    有专家分析,二战期间,有人从公开新闻发布的信息当中经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就轻易获得了德国的军力部署等机密军事信息。试想一下,大量使用.com域名的中国用户的网上行为有多少本身就可以说是保密的信息,这些信息都被他国所监控和掌握是多么的可怕。举个例子来说,网民对某个以.com为域名的政府网站进行的访问突然出现异常,他国就可以在监测中获知这一舆情的异动,再将这一发生异常的时间段内政府的所有活动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出相应对外政策或行为的部署。如果这样的监测大量发生在政府、金融、军事等领域,那么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cn域名在国内的大力推广,.cn正植入越来越多的人的心中,其注册量增长的规模效应正在显现。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域名总数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加,其中,.cn域名总数已超过180万,与.com域名旗鼓相当。

    根本安全要靠自己

    即便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cn域名用户,但是网络安全还是没有从“根”上解决。

    中国人也一直在为此努力着。

    2002年6月份,中国互联网协会第一届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胡启恒就直陈ICANN的权力脆弱性。她指出:“ICANN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如果美国要把ICANN撤销,另外找一个组织用另一套办法来做,这246个国家和地区对此事没有任何发言权。

    2002年10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问中国时,胡启恒也对安南建议,联合国应该考虑在互联网里头发挥作用。

    “制约独裁是大多数国家共同的目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钱华林说。如果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仍由美国独家长期掌控,那全球任何以顶级域名为后缀的网站的网络安全就彻底掌握在美国手中,而登录这些网站的网民信息也有可能受到监控。这样,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所拥有的以顶级域名为后缀的网站均在美国的掌握之中。

    各个国家的提议终于引起了美国强烈的反弹,2005年7月1日,美国政府在全球舆论的压力之下明确表示,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13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并称这一决定是“基于日益增长的互联网安全威胁和全球通信与商务对互联网的依赖”。

    “美国硬是不交出管理权限,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抢得过来”。因此,钱华林认为在一旦双方交恶的情况下,后缀名为顶级域名的网站很可能成为首先被攻击的目标,或被利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建议中国最重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怎么保证互联网安全上,这就包括充分建立以.cn为后缀的顶级域名,和在中国建立“域名解析根镜像服务器”。

    IPv6的机会

    2006年12月14日,中国网通集团与美国威瑞信VeriSign公司在北京签署协议,在我国开通“根域名中国镜像服务器”。威瑞信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及通信智能化基础设施服务商,手中掌握有管理全球.com及.net等顶级域名的注册权。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网民在访问任何以.com和.net为后缀的网站时不必再绕道美国,只需要在本土即可完成访问请求。如此一来,中国网民访问上述网站的速度不仅得到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此次网通设立的镜像是中国的第三个镜像——J根镜像。此前中国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获得F根镜像和I根镜像。

    但是,Verisign公司在中国设立J根镜像服务器,并没有给予中方全部管理权限,服务器中的日志文件、程序文件仍然全部由Verisign直接管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专家吴有根介绍说,Verisign可以通过根服务器镜像的访问日志,分析中国网民的访问信息以及各个网站,尤其是重要机构官方网站的访问特征。

    吴有根说:“造成这种弊端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使用低版本互联网协议IPv4。”

    第一代互联网在近10年里取得了迅猛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对IP地址的强大需求。而IPv4所能提供的IP地址数为“2的32次方”个,据相关数据显示预测,IPv4所能提供的IP地址将在2008年前全部用完。

    正是IPv4在IP地址数量上的局限性给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良机,因为IPv6可提供的IP地址为无限数量个。目前IPv6尚未成形,而其继承和取代IPv4已成必然趋势,因此所有国家都积极参与研发,试图成为下一代互联网规则的制定者,进而从根本上保障自己国家的网络安全。

    2002年8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成功建立了试验性的IPv6域名系统根服务器,达到可向全球范围内的IPv6网络用户提供根服务器级的域名解析服务。此后,CNNIC承担的“基于IPv6域名根服务器研究”通过专家组鉴定和验收,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自主建立、运行、维护和保障下一代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的关键技术。2005年8月,中国第一台IPv6无线路由器通过了鉴定。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纯IPv6网,并且与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了高速互联。





 

  探秘“7×24小时”

    多年的接触使得保安与王永龙彼此熟悉,但每次身份检查、登记等程序还是要一丝不苟地进行。?

    撰稿/李泽旭(记者)

    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域名总数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加,其中,.cn域名总数已超过180万,与.com域名形成双雄争霸的格局。

    回想2006年底,台湾南部海域多次强烈地震造成至少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断裂,.com访问“神经瘫痪”的灾难,中国的国际顶级域名.cn的安全性能如何,引起人们的关注。

    5月17日,《新民周刊》记者飞赴北京,前往中国网络中枢一探究竟。

    中枢的一天

    早上8点30分,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已经工作近4年的王永龙按惯例提前来到了工作地点,位于中关村中心总部的.cn域名服务主机房。在这个中国网络北京中枢,王永龙与其他10多位同事一起负责机房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被人们称为7x24小时运维人员。

    在机房区域大门口,接受保安仔细的证件检查之后,王永龙在入门登记簿上做好登记,在鞋上套好干净的鞋套开门进入机房区,通过长廊向机房运维监控室走去。多年的接触使得保安与王永龙彼此熟悉,但每次身份检查、登记等程序还是要一丝不苟地进行。

    透过长廊一侧机房明亮的钢化玻璃,王永龙可以看到机柜内机器工作时不断闪烁的指示灯和机柜上红色五星、绿色三角、黄色方块的标贴。王永龙很清楚这些标贴的功能,它们标明每个机柜里放的服务器的重要级别,一旦机房出现断电,UPS断电保护系统可以提供持续的电力供应,但为了保证重要服务就必须断掉不重要的服务,保证UPS能够提供更长时间的电力。红五星是最重要的一级服务,.cn域名解析、注册等服务全靠这里的机器完成,这个服务一刻也不能停,因为一停,所有的解析就停止,网络就中断;绿三角代表的是二级服务,是比解析、注册低一点的服务;黄方块代表的是三级服务,主要是测试等服务。

    王永龙迅速通过长廊来到了机房运维监控室,这里摆放着6台电脑,时刻监视着机房内的安全运行状态和数据传输状态,他与同时到达的另一名运维人员开始同已经工作了15个小时的两名夜班同事交接班。查看并在工作交接记录上签字后,王永龙看了一下时间,8点45分,白班9个小时的工作正式开始了。

    王永龙坐到电脑前开始例行的备份检查,按照每天的备份文件列表,对几十个需要备份的数据进行核对。备份好的检查一遍,没有备份上的重新备份,不知不觉,20多分钟过去了,王永龙逐项将检查结果登记在案。之后,王永龙起身接了一杯水放到桌上,拿起其他部门发来的任务单,IP地址分配、反向域名解析、重启服务、文件上传、软件升级……他耐心地逐个处理,并逐一将处理结果进行回复。

    10点45分,王永龙伸了一下腰,将还未完成的任务单放到一旁,站起来向旁边的同事交待了两句,然后向机房走去。每两小时进入机房检查一次,这是程序。机房门口,王永龙伸出手指放在指纹识别器上,能够通过指纹进入这个门的,整个中心不超过20人。门轻轻一响打开了,机房旁边的摄像监控室内,王永龙完成的每一个程序,进行的每一个动作都显示于监视屏上,进入了2名监控保安的眼中。首先要看的是机房的温度计和湿度计,机房温度要控制在25或26度,不能超过28度,温度异常就要马上通知空调班调整;湿度要控制在41度左右。然后仔细机检查房内数百台网络设备和服务器有无异常和报警,虽然王永龙清楚出现大故障报警的几率很小,但他仍不能松懈。

    王永龙很清楚,自己能够有权进入的机房、运维监控室,是中心安全级别最高的区域。

    王永龙不清楚的是,就连这里的防火系统也是最高级别的。采用的是高灵敏度的离子烟感探测报警系统及温度探测报警系统,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火灾隐患,并利用国际公认理想的洁净气体FM200环保型气体灭火系统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实施灭火。正常情况下,整个系统处于自动模式,对存储罐内的气体压力进行在线监测,当烟感或光感探测器测到异常情况时,比如烟雾浓度或环境温度超过上限定值,声、光报警出现,经几秒延时后,如果异常情况仍未恢复,控制盘发出“气体释放”指令,位于存储罐上的执行机构动作,FM200灭火气体通过管道及喷嘴向灭火区域喷洒。

    检查备份、完成任务单、2小时检查一次机房、时刻通过电脑监视机房设备运行和数据传输状况……除了替换着吃饭、上厕所,机房运维监控室一直没有少于1个人。

    下午5点45分,当另外两名运维人员推门进来的时候,王永龙笑了一下,紧绷了一个白天的弦终于可以松下来了。

    采访完毕,记者也跟着松了口气,中国互联网的“中枢神经”,在硬件和软件上有这样的安全防护,对于中国互联网,无疑是一颗最大的“定心丸”。

  域名防护战略

    中国的网络中枢.cn服务器在严密的保护和严格的运维下受到破坏的可能性极其微小,但是是否会遭到外面的黑客的攻击呢?

    中心技术部副主任王伟告诉《新民周刊》记者,.cn服务器只接受域名注册和解析等服务,外网无法对其进行登录访问,因此不存在黑客的病毒攻击。最大风险是黑客通过病毒俘获大量的“肉机”同时提出域名解析要求,以期达到重大压力下造成服务器崩溃的目的。2002年,全球13个域名根服务器同时遭到过这样的恶意攻击。

    域名解析服务器的服务目的是尽可能地高效响应域名解析请求,因此,必须通过提高解析的能力来对抗黑客的攻击。王伟介绍,因此,除了中心的本地国家.cn域名顶级节点,中心还建立了联通节点、网通节点、移 动节点、电信节点四个节点,这些节点的分布合理,遍布中国几大主要ISP,保证了不同ISP用户访问域名的公平性,从而有效地平衡.cn域名解析流量;同时,这些顶级节点强调了距国家骨干网节点跳数的最小化,域名服务处理能力得到了优化,保证了节点的网络访问性能,这就好比开车到某个目的地,全程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非常方便快捷;最后,这一防护结构更加安全,这些顶级节点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从架构、性能、策略上保证了新节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经过2006年底的最新扩建后,即使只剩下1个节点也能完成目前的解析要求。

    除了国内的顶级节点,中心与韩国国家互联网发展局(NIDA)于2006年8月24日正式签约,双方约定互相交换放置DNS服务器。

    中心承担着中国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重任,.cn域名、中文域名、通用网址、无线网址、IP分配,以及相应的地址管理、域名解析服务、域名Whois查询服务、IP地址Whois查询服务……在这里的服务器中,运转着大量至关重要不容出错的信息流,因此不能出丝毫差错。

    在数据防护体系中,除了采取种种预防措施,还必须准备相当缜密的应急处理预案,以期在最坏的情况下,可以紧急恢复域名系统、提供正常的域名解析和管理服务,保证这里的数据正常运转。为此,国家信息产业部以及CNNIC专门做过调研,决定对.cn域名相关的解析、查询、注册、计费、管理等系统实施集中式灾难备份,从而避免由于.cn域名出现异常而导致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瘫痪,以保障国家战略的安全。

    2005年初,国务院信息办组织八大行业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共同出台《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决定在国内银行、电力、铁路、民航、证券、保险、海关、税务等八大行业全面建设容灾系统。这种政府层面的重视显然也加重了灾备市场的分量。

    就地点而言,有过选址经验的项目工程师们都知道,必须杜绝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电力中断、规避施工不当引起的地面塌陷等城市问题。国内多个城市都曾经进入过总部的视野,但最终胜出的城市则是成都。

    2006年6月,中心第一个异地灾难备份中心在2000公里外开始投入运营。

 

  拇指撬动的世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6年3月推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短信上网服务——无线网址。说得通俗点,就是用手机发个短信,就能随时随地上网了。

    撰稿/陈 冰(记者)

    用手机拴住男人

    邓裕强向我展示的不过是手机上网的“冰山一角”。在他们的3G门户网站上,还有许多人用手机上网玩出了新花样。

    外企职员张晓菁是3G.cn的首批注册用户,起初,她只是抱着在地铁上打发时间的目的注册了一个账号,想不到随着手机博客点击率的上升,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放在口袋中的随身秀场。

    无论走到哪里,张晓菁都会带上那台专门购买的索爱300万像素摄像手机,抓拍生活中感人的画面,放到博客上和朋友分享。“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藏、让我们感动的瞬间,只是以前大家都不太会去留意。”

    现在,张晓菁手机博客的日访问量已经超过了2000人次,成了3G网上的名人。然而,写手机博客的另一个收获却让张晓菁意想不到:“第一批注册3G.cn的用户大多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大家在手机博客上也很聊得来,一来二去,就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其中一个曾经在大学寝室用手机看网络直播NBA篮球赛的大男生就成了我的老公。直到现在,同事们还拿这件事情开我玩笑,说我用一台手机拴住了一个男人,真是赚翻了。”

    另外一个被手机“拴”住的男人叫星爷,确切地说,是星爷靠手机拴住了大量NBA球迷。星爷,原名李星,80后,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2005年初加入3G门户,成为国内第一个在手机上做体育赛事文字直播的主持人。

    他主持的NBA赛事手机文字直播最高峰曾达到98万人同时在线收看比赛,创造了手机互联网上的一个经典神话,让NBA的老板直夸,“这是一场狂欢性质的观看”。于是,李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手机直播领域的“星爷”。

    一台电视机、几台电脑、一把舒服的椅子,就是李星的直播间了。和电视解说不同,手机主持人往往要一边看电视,一边飞快地把自己的想法在电脑上打出来,有时候想去上个厕所都要一路跑着去,“有用户帮我算过,一场比赛我打了七八千字,要知道我以前打字速度很慢的,现在和专业打字员都快有一拼了。”

    因为参与的人太多,邓裕强开始向李星抱怨。“我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作为一个NBA铁杆球迷,每次都用真名发言,为什么你一次也没采用过?”李星觉得很冤枉,网友的评论在电脑上一闪而过,能够被他选中的,差不多就是彩票中奖的几率——百万分之一,哪还有工夫找老板的发言呀!

    “星爷”的梦想是成为全中国最出色的NBA评论员。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能流畅地观看视频直播了,星爷的梦想也许很快就能实现。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有超过3000万手机网友的默默支持。

    技术狂人

    在最早的无线互联网格局中,手机上网只能选择中国移 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大电信运营商建立的“移 动梦网”和“互动视界”。这是两个最大且封闭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它们直接从手机用户的话费中扣除上网资费,一举解决了互联网收费瓶颈。大量无线增值业务的内容提供商SP争相与之合作,开始轻轻松松赚大钱。

    邓裕强也开了个小公司做起了SP。但他更想做的,是打破这种垄断的格局,为手机用户上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上有那么多网站可以选择,为什么到了手机上,就只有一个选择?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

    2004年3月,邓裕强创立的中国第一家免费WAP网站3G门户(wap.3g.net.cn)开始上线,以独立运营商的姿态,成为无线互联网领域的搅局者。

    邓裕强做了个软件,只要手机登录3G网站,就会显示今日注册人数和当前在线人数。上线第一天,注册人数和当前在线人数同时显示为2,即3G门户网站的两位创始人邓裕强和张向东。

    第二天,数字变成了几十,第三天,变成了几百,第四天居然就上千了。渐渐地,两人发现上网速度越来越慢,那表明注册人数太多,服务器不够用了。于是,过段时间就凑钱买服务器成了两人最常做的一件事——邓裕强那个不起眼的小SP公司赚来的钱立马变成了服务器。

    这种爆炸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邓裕强和张向东的预期。他们没有想到,口口相传的威力在无线互联网领域居然如此惊人。其实他们只不过将互联网的免费午餐移到了手机上——新闻阅读、图铃下载、手机游戏、电子书下载和虚拟社区等等。

    毫无宣传意识的邓裕强,当初只在网站上留了个客服电话。网站上线的四五个月后,接线小姐就开始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老板有人说要给咱们钱,这个电话你要不要接?”“老板,有人说要买咱们公司,你说咱们公司有什么好卖的呀,电脑么?”

    邓裕强和张向东开始了天天见投资商的忙碌生活。由于公司在广州一个特别破旧的地方,基本上容不下新来的访客,他们只好把会谈地点安排在咖啡馆。风险投资家问他们到底需要多少钱,他俩拍拍脑袋说200万美元。人家问为什么是这个价,有没有还价的余地,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又不是菜市场卖萝卜,反正就是这个价!于是,他们获得了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基金IDG200万美元的第一笔投资。这时是2004年12月,距离网站正式上线只有9个月时间。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无线互联网门户,也是目前用户数量最大的门户,3G门户自创始起就以产品研发为核心吸引用户。2006年起,他们陆续推出GGTV、GGMusic、GGRadio等流媒体产品,领跑中国无线流媒体市场。

    2007年4月23日,3G门户又推出了秘密开发一年多的全新流媒体播放器GGLive。手机网民通过登录3g.cn免费下载该软件后,除了点播从中央台到翡翠台的节目,还可以随时随地收看各类直播,如NBA、娱乐明星访谈、演唱会现场、在线收听电台节目等等。与此同时,还能进行即时投票、抽奖。最诱人的地方还在于,人们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拍摄和制作视频,并通过该软件平台上传,和千万网民共享,实现手机上的Web 2.0狂欢。

    受制于手机模式的千差万别,无线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有着更大的挑战——即使同一款软件,面对不同的机型(界面、按键、显示尺寸),需要有不同的版本对应。曾经一度,MOTOE680i的GGTV相关版本还未来得及推出,一帮心急的用户干脆在网上成立了个“反3G联盟”,指责3G门户歧视用户。

    3G门户也顺势搞了个小恶作剧,说是在一个月之内投票超过3000,他们才会准备开发这款软件(实际上邓裕强领导的开发小组早已完工)。结果两天之内投票就超过了3000。邓裕强说公司现在差不多就是一个手机博物馆,从最早的砖头手机到最新的超薄手机,测试人员整天动着拇指测试把玩,他手上的这部手机算是被他们“玩剩下的”。想象一下公司的技术狂人们躲在公司提供的睡袋里测试最新推出的GGLive,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画面。

  拇指撬动世界

    平心而论,用手机直接上网还是一件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手机用户有近八成不知道如何用手机上网,在剩下的两成中,又有大部分人因为手机输入网址的繁琐和记忆上的困难,对移 动互联网望而却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6年3月推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短信上网服务——无线网址。说得通俗点,就是用手机发个短信,就能随时随地上网了。

    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通过关键词寻址技术,让手机用户通过短信发送无线网址与注册该关键词的用户进行信息互动或者通过WAP访问相关网站。所谓的无线网址既可以是企业名称、字号,也可以是产品名称、商标。个人用户则可以使用姓名、网名、昵称等,形式上可以是中文、英文字母、数字等。实际上它就是企业在无线互联网的“商标”和“门牌号码”,其价值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手机”这个词已被西门子公司抢注,而且一掷千金,售价高达120,000元/年的行业网址一买就是7年(注册至2010年)。事实上,西门子早就注册了“西门子”、“西门子手机”等多个中文网址,但是每个产品或行业仅供1个行业网址,只要客户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手机”时,就会直达西门子网站。花如此高的注册费就为了获得一个最先的点击率,这样的高价抢注已成了厂商们一种竞争方式。所谓“先下手为强”,除了防止被恶意抢注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网络营销商机。据新网互联业务总监李晖介绍,目前“汽车”、“手机”、“KTV”等行业名词“无线网址”已经被注册一空。

    可以预见,随着网络越来越快,手机将不仅仅是一个通话工具,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以“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互联为核心的无线互联网为一切梦想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2005年7月份,日本amazon推出了一项新的移 动服务,当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后,你可以去amazon的网站下载一个这件衣服的二维条形码,然后印出来贴到衣服上去。下次你到里原宿散步时如果碰到其他潮流人士对你的装束感兴趣也想买一件的话,他只要上前扫一下你身上的二维码,就会自动连接到amazon的购买页面,如果他通过此途径购买了衣服,你将会获得一定的佣金。

    手机是什么?手机什么都是!(责任编辑:燕山)

关 闭

湖南珠宝网 单位网址:www.hngtc.com 湘ICP备16001175号-3   网站建设智恒科技
地址:长沙市雨花区城南中路290号湖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三楼  邮编:410007  电话(0731)85162897   E-mail:zxq@hngtc.com